首页 绿色 电动长江放大招,瞄准万艘船绿色电动化湖北出台16条措施,上海将汇聚中外交流

电动长江放大招,瞄准万艘船绿色电动化湖北出台16条措施,上海将汇聚中外交流

作为内河船舶和通江达海船舶的大省,湖北省将改造近1万艘内河船舶和其他通江达海船,到2050年力争全省船舶工业产值破千亿,近日,《湖北省支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若干措施》印发…

作为内河船舶和通江达海船舶的大省,湖北省将改造近1万艘内河船舶和其他通江达海船,到2050年力争全省船舶工业产值破千亿,近日,《湖北省支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试点示范若干措施》印发。《若干措施》指出,推动成立船舶电池动力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创新主体围绕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攻克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对获得省级揭榜挂帅的重点项目,按项目投入的10%给予一次性补助,单个项目不超过500万元。针对兴起的长江、大运河和珠江等水系的船舶绿色电动化发展趋势,3月30-31日上海将汇聚中外代表举办电动船产业发展论坛。

2023年电动船产业创新发展上海国际论坛将于3月30-31日举办
Danfoss和Sika等报名电动船上海论坛,一场绿色船舶交流盛宴3月30-31日开幕

据湖北省港航海事局发布的消息,2022年完成全省772艘运输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宜昌市启动了2022年度207艘货船受电设施改造工作。

新颁布的《若干措施》从绿色智能船舶规模应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5个方面推出16条措施,通过国家、省、市、县四级资金和创新政策牵引,支持湖北省内电池、液化天然气等绿色动力船舶和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制造、应用和配套。

据介绍,在《若干措施》中,将支持绿色智能船舶规模应用放在首位,在绿色动力船舶交付且运行一定里程后,按照动力类型给予适当补助,对拓展外部市场的省内船舶绿色动力推进系统生产企业、使用智能技术的湖北籍绿色动力船舶、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示范园区等,都适当给予补助及奖励。

《若干措施》指出,要落实好相关支持政策,加快省内绿色智能船舶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支持充(换)电基础设施、绿色航运综合服务区等配套设施建设或升级改造,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长江流域建设地下天然气储气调峰设施、氢能储存、加注设施。

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湖北将打造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推动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发展,对首次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的主体单位,给予一次性500万元的奖励。重点在武汉、襄阳、宜昌、黄冈、荆门等地建设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给予适当考核奖励。支持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参与竞争,对择优纳入支持范围的项目,按照项目生产性设备投资额的8%给予补助,单个项目补助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不超过1000万元。

《若干措施》指出,大力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组建绿色智能船舶相关创新平台,推动成立船舶电池动力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创新主体围绕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攻克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对获得省级揭榜挂帅的重点项目,按项目投入的10%给予一次性补助,单个项目不超过500万元。

同时,相关负责人表示,鼓励各地、各有关部门完善支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的资金、用地、人才、金融、税收以及新能源补贴、技术研发、购船奖励、基础设施建设、船舶营运等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确保《若干措施》落实落地。

据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数据显示,长江流域目前拥有正式注册的客船、货船、液货船96049艘,绝大部分采用传统动力。

顺应国内外电动船产业创新发展和船舶电气化动向、绿色船舶技术电动、自动化智能化融合等趋势,抢抓绿色航运电动化机遇。在成功举办了系列专业会议的基础上,Seahow 和国际船舶海工网将联合相关单位在上海举办“2023年电动船产业创新发展上海国际论坛暨2023年船舶海工电气化技术产业发展峰会”,论坛峰会计划将于2023年3月30-31日在上海举办。会议报名 meetchinamkt@163.com 或 china@ishipoffshore.com

Danfoss和Sika等报名电动船上海论坛,一场绿色船舶交流盛宴3月30-31日开幕

2月8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武汉签署《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合作备忘录》,双方以推动内河船舶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为导向,以发展LNG动力、电池动力以及甲醇、氢等新能源清洁能源标准化船型为重点,加快湖北省高端装备产业突破性发展,带动长江内河船舶绿色智能转型升级。

2022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目标到2030年,内河船舶绿色智能技术全面推广应用,配套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商业模式等产业生态更加完善,标准化、系列化绿色智能船型实现批量建造,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建立内河船舶现代产业体系。

此次合作也是国家工信部首次与地方政府一起开展绿色智能船舶的研制和推广,未来湖北研制下线的绿色智能标准船型,会在全国各个流域推广使用。根据《备忘录》,双方的合作内容将涉及六个方面:

1、提升内河船舶绿色智能水平。重点发展2000载重吨以上LNG动力货船、标准化箱式电源换电货船、滨江、库湖区纯电池动力游船、公务船等。

2、推动内河船舶制造转型升级。发挥湖北省内河船舶制造业优势,培育一批内河船舶制造骨干企业,以提升绿色智能船舶建造质量、效率效益为核心,以总装建造关键环节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为突破口,深化内河船舶设计建造一体化,推动船舶制造企业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

3、推动长江内河船舶标准化发展。鼓励湖北省有关单位开展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制,推动建立覆盖内河船舶设计、制造、管理、运维全过程的技术标准体系,打造适用于长江内河流域航道和封闭水域的绿色智能标准化船舶系列产品,支持湖北省标准船型纳入国家绿色智能内河船型目录。

4、提升内河船舶产业创新能力。发挥湖北省船舶科研优势,布局建设一批绿色智能船能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和融资租赁平台,支持绿色智能共性技术研究,开展优选船型研发与绿色智能技术集成应用,推进氢能、氨能等清洁能源船型研发,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和产业化效率提升。

5、构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生态。培育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上中下游重点企业,强化绿色智能船舶产业辐射带动效应。大力发展船用清洁能源产业,探索标准船型钢材定制采购、船舶租赁、智能运维、充换电服务等商业新模式。

6、加快绿色智能内河船舶试点示范。支持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研发应用和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支持湖北地区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内河绿色智能船舶运营发展新模式,加快长江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

根据《备忘录》安排,工信部将从产业升级、基地建设、科研专项、创新平台、产融合作等方面给予湖北省指导支持,湖北省人民政府从优先过闸、基础设施建设、老旧船更新改造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湖北省重点发展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目标2025年船舶工业产值1000亿元

内河船舶是航行于我国内河水域以及河海交界区的船舶,主要包括客船、货船、工程船等,具有运能大、能耗低、成本低等比较优势,是我国船舶工业装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1年底,中国内河船舶达到11.36万艘,其中约1万艘注册在湖北,大部分船舶需要进行绿色化改造。

据了解,湖北船舶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拥有船舶研发、设计、建造、配套、检验等完整的产业链,船舶与海洋工程相关科研院所、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一。2021年,湖北船舶工业产值达到631亿元,造船完工量283.7万载重吨,居全国第五,内河省份第一。

2022年以来,湖北先后印发了《湖北省突破性发展高端装备产业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制定了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重点任务清单,力争到2023年省内绿色智能船舶保有量超100艘,到2025年全省船舶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图片

围绕绿色智能船舶领域,湖北省将在武汉、宜昌、黄冈等地建设绿色智能船舶建造基地,实施气化电化长江、汉江、清江示范行动,依托中国船舶集团七一二所、武汉理工、武昌造船、长航集团、湖北港口集团等龙头单位和各类创新平台,重点发展纯电动游船游艇、集装箱换电运输船、LNG动力运输船,助力船舶产业通江达海,加快建成全国绿色智能船舶应用先行区。

2022年6月,由中国船舶集团七一二所联合相关设计院所、高等院校、修造船厂等45家单位组建的湖北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联盟成立。同年10月,由七一二所牵头筹建的湖北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创新中心,经湖北省经信厅认定纳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计划,正对标高标准开展相关组建工作,力争建成国家级创新中心。

据介绍,湖北发展绿色智能船舶起步较早,技术储备位于全国前列,全省积极构建推动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示范体系,形成“1+3+N”试点示范工作整体格局,即:一个省级总方案,武汉、宜昌、十堰三个市级子方案,以及一系列支持举措。

其中,武汉市将绿色智能船舶发展纳入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内容,全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2022年武汉船舶产业实现收入430亿元,同比增长11.2%。下一步武汉将围绕打造绿色智能化内河航运中心,加快产业培育、强化科技创新、加强示范推广,建设国家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建造集群。

宜昌市提出打造全国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示范区、长江中上游最大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带动该市航运、旅游和相关服务业发展,形成千亿级产业链。

十堰市将发挥丹江口库区试点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通过改建、新建绿色智能船舶和加强岸电设施配套,推动库区航运、旅游产业绿色化升级。

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办相关负责人指出:“依托武汉船舶产业创新动力集聚、宜昌船舶制造体系完备、十堰丹江口库区绿色智能船舶典型应用场景等多维度的优势,推进宜昌枝江、黄冈武穴船舶现代制造基地建设,以高端化引领、数字化赋能、绿色化转型为路径,攻关核心技术、做大重点产业、完善配套支撑、布局未来赛道,以超常规措施实现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突破性发展。”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国际船舶海工网”。 http://www.ishipoffshore.com/archives/5381.html

文章底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6-21-54362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chinabobli@126.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