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至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带队到山东省调研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情况并组织召开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座谈会,山东副省长周立伟陪同调研并主持会议。
绿色装备制造创新国际交流@大明重工之夜欢迎晚宴将于2023年2月22日在靖江举办
2023年船舶海工新技术应用展望上海(靖江)国际峰会将于2月21-23日举办
上海交通大学顾安忠教授将就LNG船舶加注关键技术新发展在靖江会上演讲交流
在中集来福士,多型海工装备正在建造和维护中。(资料片) YMG全媒体记者 唐克 摄
海洋高端装备历来是全球海洋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我国制造业的脊梁。这样一场高规格座谈会为何选在烟台?
先来看看烟台的“家底”——
多个“第一”,获得国际主流市场高度认可。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扎实的海洋产业基础,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世界第一艘30万桶圆形储油加工船、世界第一条半潜式游艇专用运输船、全球最大功率压裂车、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深水养殖工船、“耕海1号”一期海洋牧场综合平台等一批标志性装备均由烟台建造并先后交付,创多个国内外第一。
“烟台造”海工产品已成功走向北美、南美、巴西海域、北海冰区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链式发展,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022年,烟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以上。其中,海工装备产业实现产值263亿元,同比增长19.5%,拥有规上企业26家,初步形成了以深海油气、海上风电、高技术船舶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龙头引领,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烟台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全力推进“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形成了以中集来福士、蓬莱巨涛重工、蓬莱大金等为骨干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集群;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项目打造全产业链母港基地,吸引了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中钢研等一批龙头企业入驻。海工装备产业入选山东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开辟新赛道,创新引领转型。
烟台在海洋经济、“双碳”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工业设计等领域披荆斩棘。“经海系列”深水网箱是亚洲单体最大深远海智能网箱。烟台清洁能源优势明显,是全省唯一的智能低碳试点城市,创造了“四个第一”:发出了山东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形成了山东第一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目前我国实现海上发射5次、共计37颗卫星,全部在烟台。
智库聚集,从“造壳”转向“造芯”。
拥有船舶海工技术人才4000余人,依托烟台中集海工研究院、哈工程烟台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成立了由55名专家组成的海工装备产业“重点人才库”,持续为烟台海工装备产业注入人才活力。
一直以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海洋高端装备的战略地位。作为工业大市的烟台,也交出满意答卷。2022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其中12个地市增速高于全省,烟台工业增速全省第一。
调研期间,田玉龙一行到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东方蓝天钛金公司、中集来福士公司、“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等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企业单位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深入交流。
田玉龙对山东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成效表示肯定,他指出,山东海洋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深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战略引领,加强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增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供给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央地联动、部门协同、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发展,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要强化需求导向,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在高水平开放格局中推进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周立伟对工业和信息化部给予山东各项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山东省将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工业经济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总抓手,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高标准,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绿色智能转型,为制造强国、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山东力量。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海波介绍了全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情况。近年来,山东省船舶海工装备产业抢抓有利时机,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补短板、强优势、促集聚、优链条,推动行业发展向更高质量跃升。2022年,全省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列全国第5、第5和第4位,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增速分别高于全国7.5、13.7个百分点。海工装备产值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37%。船企平均生产保障系数约3.4年,超过全国水平0.7年,全省手持订单量超过1000万载重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重点企业在手订单超500亿元,部分企业排产已经安排到2026年,保持较高景气度。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内建造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打破国外垄断的水下采油树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相继交付使用,整体呈现出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青岛、东营、烟台、潍坊、济宁、威海、日照、滨州等8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省海洋集团、烟台中集来福士、青岛北海造船等15家重点单位和企业汇报了相关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烟台市人民政府、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和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