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展 2022年上海国际海事展Marintec取消,2023年再会交流

2022年上海国际海事展Marintec取消,2023年再会交流

国内外的许多船舶海工单位在2022年11月4日收到了、2022年上海国际海事展Marintec China 主办方的通知,为配合疫情防范,为国内外代表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原计划于2…

国内外的许多船舶海工单位在2022年11月4日收到了、2022年上海国际海事展Marintec China 主办方的通知,为配合疫情防范,为国内外代表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原计划于2022年12月7-10日举办的船舶海事海工交流盛会2022年上海国际海事展Marintec China 将延期到2023年再举办展览和会议交流。

LNG装备配套@大明重工之夜将于12月1日在靖江举办
2022年LNG动力船和LNG技术装备上海峰会将于12月1-2日举办
船厂地图2022版在第5届进博会上免费赠送受到中外欢迎

2020年以来,疫情对全球的国际展览和会议活动冲击影响非常大。但中外活动主办方还是一直尽力想方设法积极主办了许多高质量的交流活动。2022年上海国际海事展Marintec China 主办方之一的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最近还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系列高质量会议论坛。

10月26日,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主办的“2022年大型综合学术年会暨2020-2021年度优秀论文颁奖仪式”在沪举行。近两年,国际航运造船市场持续回暖,新造船订单中绿色低碳船舶的比例在2022年已占据半壁江山,替代燃料新方案开始涌现。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升船海及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2022年大型综合学术年会以“自主创新 砥砺图强 推进船海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业内专家齐聚一堂,开展学术研讨。

上海交大LNG中心研习发证:LNG加注及LNG设备和材料国产化研习通知

本届年会首先举办了2020-2021年度优秀论文颁奖仪式,共36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1篇。学会理事长邢文华、副理事长陈军、陈刚出席本次年会,并为获奖者颁奖。颁奖仪式由学会副理事长蔡惠星主持,副理事长陈刚、理事王刚共同主持学术年会。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船海部主任王永良发表了题为《聚焦绿色低碳,加快自主创新,携手推动造船强国建设》的主题报告。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海事业发展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各国正在积极抢占船舶绿色低碳战略制高点。他表示,中国船舶集团坚持引领我国船舶工业绿色发展与自主创新,强化顶层设计、推出系列化绿色低碳品牌船型、打造自主品牌船舶动力、推进绿色低碳生产制造模式、提升产业基础自主可控水平、通过央地合作助力国家内河航运绿色发展。不过,未来绿色低碳转型与自主创新发展任务仍然艰巨,目前市场竞争优势尚不充分,绿色低碳动力尚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我国的绿色低碳水平与国外仍然存在差距。王永良建议,为了加快绿色低碳和自主创新发展,我国船企应加大绿色低碳产品研发力度、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要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构建绿色低碳制造模式;加强产业链协同,建立良好产业生态;加强研究并深度参与国际标准规范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总工程师王刚毅发表了题为《船舶行业绿色转型的路径与挑战》的报告。绿色转型是一个船舶碳排放不断降低、最终实现低碳零碳/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他认为,业内可以从三个方向入手:通过使用现有成熟技术降低船舶的能源需求,达到提升船舶本质节能水平,是实现绿色转型的基础;使用智能技术提升船舶和船队运营阶段的能效,实现船舶和船队运营中降低能量消耗和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绿色转型的有效途径;新能源的应用从能源供给端减少碳排放或实现碳中和来降低船舶的碳排放水平,是最终实现绿色转型的必须手段。王刚毅表示,目前业内在积极开展各种新能源的上船示范应用研究,但总体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需要包括货主、金融、燃料生产商、燃料供应商、港口、船东、船舶设计制造等航运相关各方合作来共同推进船舶的绿色转型。液化天然气(LNG)是现阶段成熟的替代燃料方案,可以实现2030年减排目标但达不到2050年的减排要求,绿色甲醇和氨可能成为远洋运输最终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选择,电力和氢将在短航程小功率的船上得到广泛应用。他表示,未来更多海事和地区法规的出台将决定替代燃料的应用速度,而碳交易/碳税的介入将影响替代燃料的应用深度。新燃料是我国船舶高端配套设备和船舶设计建造实现追赶和赶超的历史机遇,其应用进程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快,业内应从船舶配套、设计和制造上尽早做好准备

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事专家张云嵩发表了题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下我国船舶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之路》的报告。碳排放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船舶工业的碳排放包括CO₂、CO、CH₄、VOCs、PM等,要采用何种定义、制定适用于船舶工业的碳排放源范围尚待探讨。船舶建造过程的主要碳排放源包括焊接过程、涂装过程的直接排放,以及电力消耗的间接排放,张云嵩介绍,目前围绕船舶建造过程的节能减排应用技术包括高效焊接技术,船舶涂装VOCs减排控制技术,能源综合智能管控系统,储能蓄电技术,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技术,替代燃料技术及余热利用技术等。船舶工业绿色发展重点技术方向包括:船舶工业碳排放核算和管理技术、替代燃料及节能减排装置技术、新型碳中和及负排放技术、碳排放配额管理及交易体系。张云嵩认为,面向未来,我国要参与并引领船舶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应积极制定船舶工业绿色低碳目标路线图,要推出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配套政策;应着力实现关键技术创新攻关,在低碳零碳燃料生产储运,配套技术设备,节能附体技术,燃动系统改造,碳捕捉、封存及利用等方面实现突破;要加强国际交流与规则制定,把握国际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法规、标准的制定,强化技术输出和引入,培养国际人才,发挥工作机制牵引,形成合力;要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和引领,探索国内外及其他行业的市场机制模式、探索船舶行业零碳技术基金设立的可行性、预研船舶工业与航运业参与碳交易市场,争取全套金融政策倾斜。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系动力装置及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李铁发表了题为《低碳/零碳绿色船舶动力研究进展》的报告。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寻找传统化石能源切实可行的替代途径成为当务之急。同空运与陆运比,水运领域由于船舶所需动力功率广、工况杂、种类多,不同应用场景下未来低碳绿色替代燃料与能源必将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李铁主要针对当前远洋船舶最为关注的“零碳”替代燃料甲醇、氨和氢,从各替代燃料特点、发动机研发动态以及船舶应用现状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从各燃料的降低碳排放效果、经济性、安全性、环保型、技术成熟度等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李铁认为,短期来看甲醇燃料发动机技术成熟度最高,将会率先获得推广应用;长期来看,零碳绿氨燃料的综合利用成本最低,在海运领域最具潜力成为绿色替代燃料的主力军,然而日前国内外尚无燃用氨燃料的发动机产品,氨燃料发动机及配套设备的研发为当务之急。他强调,我国燃料供应产业链形成、燃料加注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法规规范保障等方面也亟需同步加强。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术总监、船舶设计大师蔡乾亚发表了题为《大型箱船低碳设计》的报告。据统计,2021年至2022年8月间,7000TEU以上集装箱船订单总计372艘,其中双燃料船型占比38%,而2021年这一比例为26%,双燃料船型订单呈快速上升趋势,且呈现出燃料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LNG双燃料动力,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订单占比逐步上升。“这也充分说明了,船东正在积极响应政策法规的要求,不断尝试新能源转型的新船型。”蔡乾亚选取了甲醇双燃料动力、LNG兼装氨双燃料动力、CCS应用方案等燃料方案,对比研究了15000TEU级大型集装箱船低碳船型方案的主要性能,他表示,15000TEU级集装箱船过去几年取得了10~15%的水动力性能优化提升成绩,通过加装空气减阻系统,还可有4%左右的提升;通过多方案的初步研究,面向碳减排要求,深入研究主尺度优选、综合优化快速性评估方法、减少压载水设计和提升替代燃料效能,合理设置优化目标,载箱数、载重量、快速性等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可提升技术进步的减排效果。他认为,低速航行不是集装箱船运输的本色,核能特别是熔盐反应堆 (MSR)在超大型集装箱船上的应用研究需要关注。同时,数字化可以通过多种重要方式帮助航运脱碳,以江南造船的经验,基于模型的数字化设计可大展拳脚,通过各阶段模型数字样机验证,改进设计,将大大降低实船建造、运营的风险;通过提交数字样船,集成船上数据平台、能效仿真、AR辅助驾驶等实用功能,将有助于提高航运数据准确性和透明度、改进航运体验、节能运营和提高船队利用率。他还强调,业内应密切关注“绿色航运走廊”实现低碳和零碳航运建设,“绿色航运走廊”所需的四个关键部分:跨行业合作、替代燃料、货运需求、政策法规是船型减排设计的重要输入,上海港和洛杉矶港共同倡议建立的跨太平洋 “绿色航运走廊”,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和鹿特丹港务局签订备忘建立世界上最长的绿色和数字航运走廊,其建设成果必将为当前的很多挑战带来答案。

英国劳氏船级社(LR)上海技术服务中心总经理傅宗政发表了题为《海事能源转型 挑战和决策支持》的报告。LR的研究表明,要满足海事业2050年的脱碳目标,零排放船舶需要在2030年之前进入全球船队。然而在即将步入2023年的当下,零排放的解决方案只应用于小众项目,针对大规模海运的技术路线尚未建立。在今年的MPEC 78会议和汉堡国际海事展览会上,全球航运业各方都对脱碳技术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然而基于各国家地区的政策形势和各方的实际利益考量,大家对于未来技术路径各执一词,共识尚未达成,船舶脱碳依旧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傅宗政表示,要为行业制定合适的脱碳方案,主要挑战在于:船东和运营商需要尽快为他们的船队确定一条有效的路径,规划改造船和新造船的实施步骤;燃料供应商需要制定投资战略和计划;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需要了解相关解决方案的研发应用动态,激励零碳解决方案,避免将衍生问题转移到供应链或行业的其他领域;造船厂和设备制造商需要在技能人才、技术和资源方面进行投资,为零碳建设项目做好前期准备;金融和保险公司需要优化投资组合,投资成长型资产。他介绍,为了给各方提供可靠的替代燃料路径参考,LR推出了“零碳燃料探测器”,用来评估最有前途的零碳燃料和相关技术的准备情况,主要关注技术可行性与安全性、商业投资案例和产业链准备情况。

10月26日下午举办了3场专业学术年会,分别聚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建造工艺和材料,另有8个专场将另行举办。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大型综合系列学术年会是学会的一项品牌学术活动,也是上海市科协每届学术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国际船舶海工网”。 http://www.ishipoffshore.com/archives/3362.html

文章底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6-21-543621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chinabobli@126.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